创国际一流是个命题作业
记者:学校这次综合改革背景是什么,怎样理解国际一流?
岳建华:当前国家对高校的重点建设计划有两个:一个是已经启动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另一个是即将启动的“高等学校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行动计划”。结合我校实际,学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应面向和服务行业,让优势、特色学科在现有基础上取得更大发展;而借助第二个计划,学校则应加强基础研究及原始创新能力建设。这都是关系学校学科生态和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据悉,“双一流”行动计划总体经费将超过“985计划”、“211工程”规模。创国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教育部下达给各高校的一道“命题作业”,能否抓住发展机遇、在两个行动计划中交出满意的答卷,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双一流”行动计划是以绩效为导向的建设计划,不仅向985、211高校开放,而且也向发展绩效显著的地方高校开放,竞争压力大。实行中期评价与终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2020年国家将视终期考核情况决定高校能否进入下一轮建设计划,学校面临巨大挑战。
国际上衡量一个大学是否是国际一流大学,主要看其三分之二的主体学科是否进入前1%,主干学科能否进入世界前列。对一个学科的认同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术引领性,二是社会贡献度,三是国际影响力。其中,第一个是核心。那么学术引领性看什么?一是看在世界顶级杂志《Nature》、《Science》、《Cell》上发表论文的数量;二是看学科ESI排名和成功转化的国际发明专利数量等。
就ESI而言,它是在SCI基础上加了“质”的衡量标准。ESI学科排名强调的是某一学科学术成果的引用与影响,反映了某一学科在本领域热点与前沿问题研究中的能力与水平。尽管个别科学家认为22个领域未能囊括所有的科学技术领域,且有些领域涵盖面过宽,比如工程科学与技术全都放到一个工程学领域,不能客观反映工程科学与技术的多样性、差异性等,但是自Thomson Reuters集团发布ESI指标以来,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学术组织采纳为衡量学科基础研究水平的国际通用标准。在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和江苏高校优秀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验收中ESI学科排名前1%是一项重要的指标。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省教育厅已连续9次发表在苏高校ESI前1%学科数排名榜,985高校等综合性大学普遍将ESI作为衡量学科水平的重要标准,力推将其作为高校教育资源分配的重要指标之一。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不得不严肃面对。学校力争5-6个学科ESI排名在前1%,只是朝着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目标迈出第一步。
学科布局要有战略眼光
记者:您怎样看待我校的学科布局?
岳建华:学科布局是学校发展的基石,要有战略眼光。受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影响,我校学科生态还未达到理想的水平,简单地讲是有高峰、没高原。我校拥有两个排名全国第一的学科,但进入前10、前20的学科数很少,一些博士点学科甚至还徘徊在全国后50%,这很像两颗高高的豆芽菜生长在贫瘠的土地上,极度不均衡,底部平平,有点风吹草动就感觉压力巨大。
在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的学科数我校并列全国高校第11 位。很多985高校虽然只有一到两个学科排名全国第一,但其位居全国前5名、前10名的学科占到学科总数的70%~80%以上。整体水平高,学科发展协调性强,学科生态良好,是985高校的普遍特点。综观世界一流大学,其主体学科大多为数、理、化、天、地、生等基础学科和计算机、商科、人文社会科学等通用学科,而主干学科则是两至三个世界排名第一的一流学科。主体学科整体水平高,主干学科特色鲜明,拥有国际学术大师,支撑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
为此次综合改革,我跟着两个组分别去了一些兄弟高校调研。发现近年来兄弟高校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们在提升办学水平和强化学科建设绩效方面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些高校普遍的做法:一是在增大教师规模的过程中,注重补充基础研究能力强、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青年教师;二是在高水平人才引进和培育过程中,注重高水平学术成果的产出,强调教师绩效考核的科学化管理。引进或培育一名大师,组建一个高水平团队,带动一个学科整体发展,是各调研高校的成功经验。同时,国际化是他们克服地域和学科劣势的重要战略。
学科布局的优化,归根结底是人才结构、数量的优化,是绩效考核办法和资源综合配置方式的优化。我校提出以“创建一流学科,汇聚一流学者,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的综合改革方案,可概括为“一体两翼”,其中打造高水平师资为体,建设高水平学科为表,培养高水平人才为用。未来几年,我认为我校学科布局应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传统优势学科的拓展和升级,通过建设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打造符合能源革命发展趋势的特色高峰学科群,推动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二是全面提升主体学科创新和基础研究能力,通过重点学科领域遴选和建设,创新学科组织模式和发展机制,优化学科结构和资源配置,催生一批高水平学术成果,打造基础雄厚的主体学科学术高原。主干与主体学科相互依存,引领学科前沿发展方向和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有机统一,高水平论文、高级别科研奖励和发明专利等学术成果相得益彰,领军人才与团队合作关系融洽,团队文化优秀,学术评价制度先进等是学科群生态优良的典型特征。
综合改革需要细化方案
记者:怎么看待综合改革方案?
岳建华:我理解本轮高校改革之所以称为“综合改革”而不是“全面改革”,是因为此次改革有重点和有针对性。运用综合手段来解决关系高校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是“综改”应有之义。
细化综合改革方案是落实综合改革任务的重要环节。综改方案中每一句话的背后都可能跟着一项重要任务。从一流学科内涵建设的角度考虑,首先应结合全国学位授权点合格性评估盘清全校学科家底,然后通过多层次、多轮学科发展规划研讨,进一步凝练方向、统一思想,厘清学校的学科优势和劣势。特别是在国际一流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上,要紧紧把握学科急需,真正做到围绕学科发展目标筑巢引凤,加大资源综合配置力度,加快学科特区建设步伐。
进一步说,巩固优势和特色是学校学科发展的永恒主题,ESI学科排名是学校当前亟待突破的一个“短板”问题。学科发展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从人才、团队、平台和项目几方面考虑一揽子建设方案,ESI提升工程应强化学科特色、围绕优势学科打基础。人才成长和学科发展有其内在规律,要对各类人才实现个性化管理,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不宜采取急功近利、按篇发奖励的“工分”制绩效管理模式。学科要打好人才和成果基础,不能即兴发展。采取非常措施,短时间内可以把SCI论文数量搞上去,但如果不注重质量,不注重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对ESI学科排名仍然没有太多的贡献。所以,从抓数量向抓质量转移是本次改革的重要标志。近期,学科建设处正在编制一流学科内涵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并将邀请能源矿业领域几位知名院士来校做关于能源革命与学科发展的战略研讨,部分学院院长也将做典型交流发言,共商学校学科发展大计。
学科发展和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学科带头人的领导力和学科团队的执行力。要实现改革目标,还需要对基层学术组织和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必要的革新。如试行学部制改革,落实改革责任主体,建立约束、激励并重和以绩效为导向的考核机制等,都是顶层设计和方案细化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保障措施。
矿大想做的事一定能干成
记者:您对学校的发展目标怎么看?
岳建华:矿大人是有追求的,我对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充满信心。建设一个特色鲜明、生态良好的学科发展环境,是几代矿大学科带头人为之奋斗的目标。矿业大学作为行业龙头高校,在煤炭行业一直发挥着学术和技术引领作用。面对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新形势,学校提出了更高更快的发展目标,学科发展将会步入一个新常态。自2012年7月我校工程学科首次进入ESI排名前1%以来,排名快速上升,已有初进时的第1167位升至第631位,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内名次提升了530多位。目前,我校地球科学、化学、材料学科距离ESI排名前1%的贴近度在60%左右,相关学科教师对进入ESI排名前1%充满信心;同时,学校已在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二期工程中对该项工作提前做出了部署,并于去年起启动了基础学科创新能力建设工程。因此,完全有理由相信,经过此次综合改革,学校制定的5-6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的目标能够实现,我校学科整体水平一定会更上一层楼。